微信扫一扫
▌探索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之路
《财经》:1992年国家正式提出建立市场经济,有一种观点认为,我们之所以要实行计划生育,是因为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。现在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,人口控制也应当由市场调节。
彭珮云: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。我的理解是,不论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,从中国国情出发,从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,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,都必须实行计划生育。建立市场经济解决的是经济体制和运行体制问题,主要是以什么方式分配资源。这和人口生产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。
《财经》:那么在新形势下,计划生育工作在工作思路上有什么改革和转变?
彭珮云: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,大家感到,过去仅靠减缓人口增长速度解决人口问题,单纯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方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。中共十四大后,我们就开始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、社会制约与利益导向相结合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。
这一时期,各地计划生育工作中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经验和探索,如安徽省金寨县和湖北省英山县的“贫困山区要致富,少生孩子多栽树”的经验,江苏省射阳县的“少生快富合作社”,盐城市的“少生快富文明工程”,吉林省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妇女“双学双比”相结合;四川省旺苍县等地的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的经验及德阳市开展“万名计生协会会员奔小康活动”等。1993年8月,我到吉林省调查计划生育工作,发现吉林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走“三结合”之路的经验很好。
《财经》:什么是“三结合”?
彭珮云:就是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,与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,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。我认为,“三结合”的内涵十分丰富,既有计划生育的要求,也包含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,强调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,必须贴近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,要把国家、集体的利益和农民家庭、个人的利益更密切地结合起来。
与以往的计划生育工作方法相比,一是注重结合,二是把利益导向机制引入计划生育工作,在项目、资金、技术、物资、社会福利、待遇等方面,向计划生育的农户倾斜,给他们更多的物质利益。这样做符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,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,不仅能更好地控制人口增长、提高人口质量,而且对解决我国的农业、农村、农民问题,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。
从吉林回来后,国家计生委向全国转发了吉林省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走“三结合”之路的情况报告,开始普及推广计划生育“三结合”。
《财经》:实践证明,“少生快富奔小康”这个口号对广大农民有强烈的吸引力。
彭珮云:计划生育工作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。与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要求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的愿望紧密结合,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真心支持。所以,1994年我们又总结推广了江苏省盐城市引入利益导向机制,建立各种形式的少生快富合作经济组织,引导农民少生快富奔小康的经验;并联合10个部门发出了《关于做好农村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的通知》。
1995年,我在全国计划生育工作“三结合”经验交流会上提出,计划生育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必须实现两个转变,即由以往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,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,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相结合转变。
短短几年间,计划生育“三结合”工作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,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。许多地方还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,同创建小康村、文明村活动,以及社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,使之相互促进,实践证明这样做能充分调动各级党政领导、各个部门、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,形成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强大合力,更好地促进人口与经济、社会、资源、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。
《财经》:您1988年到国家计生委工作,到1998年离任,整整当了十年国家计生委主任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,我国人口出生率由1988年的22.37‰下降到1997年的16.57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8年的15.73‰下降到1997年的10.06‰,人口增长速度稳定下来了。
彭珮云:1989年之后生育率的稳定下降,是全党全国人民包括计生系统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。这十年我们所做的,就是探索怎么把计划生育引到一个比较正确的道路上去。
《财经》:在世界上,中国控制人口增长的经验都是非常独特、具有借鉴意义的。无庸讳言,国际上批评的声音也一直存在。
彭珮云:开始的时候批评确实不少。我们不断地总结、改进工作经验,也注重学习国际上一些好的理念和做法,同时重视和加强对外宣传,在国际上逐步树立起中国计划生育的良好形象。
所以,后来国际上批评中国计划生育的声音少多了。2004年联合国人口基金还颁发给我一个“联合国特别贡献奖”,表彰我对人口等工作的贡献。当然,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,更是对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肯定。
“终结了35年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”
《财经》:进入21世纪以来,社会老龄化、出生性别比失调等新问题出现。面对中国人口新情况,学界发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,有的要改革现行计划生育政策,有的要继续维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。2006年12月,中央颁布《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,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》,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。
从2006年到现在,九年过去了,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。一个多月前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,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。这意味着35年来中国人口政策首次重大调整,您怎么评价这次政策调整?
彭珮云:这是调整、完善生育政策的重要一步、关键一步,终结了35年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,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,有利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未来,有利于国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。所以,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改革,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《财经》:现在,许多人都在关心如何总结评估我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,对其利弊得失、经验教训有各种不同见解,也有些人士从根本上否定计划生育。
彭珮云:坦率地说,我作为一个亲历者,也不能不思考这个问题。我认为,不能匆忙而草率地作结论,而要在严肃认真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,展开充分民主的学术讨论,逐渐形成为绝大多数人认可的共识。
当前,我们应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中全会的精神上来,团结一致、齐心协力,认真贯彻落实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。
《财经》:不过,落实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并不容易,因为现在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。